结果在公众号的表现不错,而转发到小红书数据更是尤其好,引起了不少讨论。但更有意思的是,似乎没有一个人怀疑这是AI写的。
所以今天写一篇详细的教程,说说我是怎么构建这个自动化写作工作流的。
之前的痛点
其实我很早就在写作过程中融入AI辅助的流程了。
但问题是…我写过和做过的东西分散在不同的工具中,很零散,很懒得整理。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的做法都是:每次都自己选些材料作为AI辅助协作的Context。
包括:
-
为这次写作收集到的资料 -
"我"是谁的个人信息 -
我写过的相关文章 -
我的语言风格和写作习惯
每次写文章都要这么准备一遍,真的太烦了。
而且还有个更大的问题:AI经常"自作主张"。
你让它写文章,它直接给你生成一篇。你要的是"先讨论选题,再写",但它跳过了讨论环节。
你想要它基于真实数据写,它却编造数据。
你想要它像你本人说话,它却一股AI腔。
这种"不可控"的感觉,让我很不爽。
下决心整理
所以我终于下定决心,把和AI写作的工作流程、个人信息、写过的内容等等都梳理一遍,和AI配合得更好。
然后幸运地发现…其实也没那多需要整理的。
虽然写过、做过的东西不少,但真正让自己满意的,值得投喂给AI参考的,其实就那么点。
所以…干起来还挺简单的。
而效果还真比自己想象的好。
核心架构:两层判断机制
整个工作流的核心,是一个两层判断机制。
第一层:工作区判断
AI先判断你的任务属于哪个工作区:
-
公众号写作? -
视频创作? -
Prompt梳理? -
还是其他?
每个工作区有不同的CLAUDE.md,规则不同。
比如,公众号写作需要配图,视频创作不需要。你不能用公众号的规则去处理视频创作任务。
第二层:任务类型判断
确定工作区后,AI再判断具体任务类型:
-
A. 新写作任务(有完整brief) -
B. 新写作任务(无brief只有需求) -
C. 修改已有文章 -
D. 文章审校/降AI味 -
E. 快速咨询
不同任务类型,走不同的流程。
比如,新写作任务需要完整9步流程;而修改已有文章只需要"读取原文 → 理解需求 → 修改"。
为什么要两层判断?
因为这样AI就不会"瞎猜"了。
它知道自己在哪个工作区,知道该走哪些步骤,知道哪些步骤可以灵活调整,哪些核心原则不能妥协。
流程可预测,协作就高效。
公众号写作的9步流程
以公众号写作为例,完整流程是9步。
Step 1: 理解需求 & 保存Brief

收到写作需求后,AI先保存brief到 _briefs/
文件夹。
文件名格式:项目名-商单brief.md
这样方便后续查阅。
Step 2: 信息搜索与知识管理 ⭐
如果涉及新产品、新技术,这一步是必做的。
AI会多渠道搜索:
-
官方信息 -
科技媒体报道(TechCrunch、The Verge等) -
社区讨论(Reddit、Hacker News等) -
竞品对比
搜索完后,保存到 _knowledge_base/
文件夹。
文件名格式:主题-时间.md
必须包含:信息收集时间、信息来源、下次更新建议。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AI的训练数据不是最新的。如果不强制搜索,它可能会用过时的信息。
比如,它的训练数据可能停留在2024年初,不知道Claude 4.5、GPT-4o这些新模型的特性。
所以,搜索验证 > 一切。
Step 3: 选题讨论 ⭐ 必做
重点来了:不要直接写文章!先讨论选题!
AI会提供3-4个选题方向,每个包含:
-
标题(吸引人的) -
核心角度 -
工作量评估(⭐评级) -
优势和劣势 -
是否需要真实测试
每个选题还附带大纲(3-7个大标题 + 预计字数分配)。
然后,等我选择。
AI不会假设我会选哪个,也不会自己决定。
为什么这一步很重要?
因为这避免了"方向错误"。
如果AI直接写,写了一半发现不是我想要的,那就浪费了大量时间。
而且,这一步让我有掌控感。我知道AI在想什么,我可以及时纠正方向。
Step 4: 创建协作文档(如需测试/配图)
如果选题需要真实测试或配图,AI会创建协作文档到 _协作文档/
文件夹。
包含:
-
测试任务清单(详细步骤、统一Prompt、数据记录表格) -
配图需求清单(必需配图 + 可选配图,带checkbox) -
时间和成本预估 -
协作检查清单
这样我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AI也清楚知道要等待什么数据。
Step 5: 学习我的风格
AI会阅读:
-
/写作参考/ 中的风格指南 -
本文件夹或历史存档中至少2-3篇我的文章
提取:开头方式、结构偏好、语言特征、金句风格。
Step 5.5: 使用个人素材库 ⭐
这一步是降AI味的核心。
AI会从我的个人素材库中搜索真实的经历、观点、案例。
方法A:直接搜索原始数据(推荐)
AI用Grep工具在 全部即刻动态.csv
中搜索关键词。
比如,写高德扫街榜文章,就搜索"高德|扫街榜",找到我的真实吐槽。
方法B:查看已提炼素材
如果是常见主题(AI编程工具、产品开发等),AI会打开主题索引,查看已整理的素材文件。
典型使用场景:
-
文章开头:用真实经历引入 -
观点支撑:用真实评价增强可信度 -
案例展示:用真实项目案例 -
结尾思考:用个人洞察升华主题
注意:所有素材都是真实的,不能编造或夸大。而且要改写成长文逻辑,不能直接复制粘贴。
Step 6: 等待我提供测试数据
如果需要真实测试,AI会等我完成测试任务、接收数据和配图。
然后才开始写作。
Step 7: 创作初稿
基于真实数据写作,保持"实践+落地"调性,加入具体案例,自然融入我的经验和视角。
初稿可以不完美,重点是把内容写出来。审校环节会系统化优化。
Step 7.5: 风格转换实验(可选)
这一步是实验性的,不强制。
AI可以尝试用不同写作者的语言风格重新表达,比如Keso、和菜头、梁宁、张小龙、PG等。
核心原则:
-
只借鉴语言风格(句式、节奏、思维方式) -
禁止使用原话(不引用别人的金句) -
禁止用他人经历("我"始终是花生,所有经历都是我的)
Step 8: 三遍审校(降AI味)⭐
这是整个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第一遍:内容审校(逻辑、事实、结构)
检查:
-
事实准确?(数据、时间、产品名称) -
逻辑清晰?(前后无矛盾) -
结构合理?(无跑题) -
无编造?(所有数据和案例都真实)
第二遍:风格审校(AI味降重)
这一遍的目标是去掉AI味,增加人味。
检查:
-
删除套话:“在当今时代”、“综上所述”、“值得注意的是” -
拆解AI句式:"不是…而是…"连续出现 -
替换书面词汇:"显著提升"→具体数字,“充分利用"→"用好” -
改成口语化:"进行操作"→直接用动词 -
加入真实细节:抽象表达→具体数字/案例 -
加入个人态度:中立客观→明确观点
常见改写:
第三遍:细节打磨(标点、排版、节奏)
检查:
-
句子长度合适?(15-25字为主,不超过30字) -
段落不太长?(手机屏幕3-5行) -
标点自然?(多用句号,少用逗号连接长句) -
节奏有变化?(快慢结合)
大声朗读,感受节奏。找出超过30字的长句,拆短。
Step 9: 文章配图 ⭐
如果需要配图,AI会:
-
分析文章,确定配图需求(推荐5-8张) -
创建图片文件夹:images/文章主题/ -
获取/生成图片(公共领域 → AI生成 → 免费图库 → 截图) -
在Markdown插入图片(使用绝对路径) -
验证图片显示
图片来源优先级:
-
公共领域作品(Wikimedia Commons) -
AI生成(火山引擎API) -
免费图库(Unsplash、Pexels) -
截图/官方素材(需注明来源)
7个关键要点
除了9步流程,还有7个关键要点,贯穿整个协作过程。
1. Think Aloud透明化思考
AI每次做决策时,都要说明思考过程。
✅ “我认为这个标题可以从X和Y两个角度考虑…” ✅ “对比了这三种方案后,我觉得方案A更适合,因为…” ✅ “我不确定这个技术细节,让我先搜索一下…”
❌ 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不说明思考过程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这样我可以看到AI的思考过程,及时纠正方向。
不然AI就是个黑盒,我不知道它在想什么。
2. 调研先行
处理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时,AI必须先做充分网络调研。
什么时候必须搜索:
-
涉及新概念/新方法 -
涉及2024-2025年的新技术、新工具 -
需要业界最佳实践 -
不确定的技术细节或专业术语
信息源优先级:
-
✅ 优先:权威科技媒体(TechCrunch、The Verge)、社区论坛(Reddit、Hacker News)、官方文档 -
❌ 忽略:知乎、百度2025年之前的信息
3. 选题讨论必做
不要直接写文章!先讨论选题!
这避免了方向错误造成的大量返工。
4. 个人素材库降AI味
用真实经历、观点、案例替代AI腔。
这是降AI味的核心。
5. 三遍审校机制
系统化降低AI检测率至30%以下。
内容审校 → 风格审校 → 细节打磨。
6. 文章配图流程
直接完成配图,不要只写配图指南。
7. 协作文档
明确分工,让我知道需要配合什么。
为什么这个流程效果好?
总结一下,这个工作流效果好,核心在于三点:
1. 结构化
两层判断 + 9步流程,AI不会"瞎猜"。
它知道自己在哪个工作区,知道该走哪些步骤。
流程可预测,协作就高效。
2. 透明化
Think Aloud + 选题讨论,我有掌控感。
我可以看到AI的思考过程,及时纠正方向。
3. 真实化
强制调研 + 个人素材库 + 三遍审校,降AI味。
文章有真实感、有温度,读起来像我本人在说话。
最重要的设计理念
说完了流程和要点,我想强调一个最重要的设计理念:
流程是指南,不是教条;核心原则不可妥协。
什么意思?
流程可以灵活调整:
-
如果我明确要求跳过某步骤,AI可以遵循(但会提醒风险) -
如果任务特别简单/紧急,AI可以直接执行 -
如果上下文已包含所需信息,AI不会重复操作
但核心原则不能妥协:
-
❌ 绝不编造数据 -
❌ 绝不使用过时信息 -
❌ 绝不省略Think Aloud -
❌ 绝不跳过用户确认(重要决策)
这种"灵活性 vs 核心原则"的平衡,是这个工作流的精髓。
既保证质量(核心原则),又提高效率(灵活调整)。
实际效果如何?
回到开头那个例子。
我用这个工作流,让Claude Code帮我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
整个过程:
-
AI先搜索了相关资料,保存到知识库 -
提供了4个选题方向,我选了其中一个 -
AI从我的即刻动态中搜索了相关素材,找到我的真实观点 -
创作初稿 -
三遍审校,删套话、改句式、加真实细节 -
完成
结果?
小红书数据不错,引起了讨论,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怀疑这是AI写的。
但这里有个重要的点要说清楚:
虽然这篇文章100%由AI写完,但:
-
写什么主题 - 我决定的 -
我的观点是什么 - 我决定的 -
想表达什么 - 我决定的 -
AI用的素材 - 都是我自己写的即刻内容
所以,效果好,文风像我,这并不奇怪。
写作的某些部分,应该由自己掌控,做自我表达。
只是把麻烦的、自己不想做的事(比如扩写、润色、结构组织)交给AI。
为什么没人发现?
因为:
-
文章有真实案例(从我的即刻动态中提取) -
语言风格像我(三遍审校去掉了AI腔) -
观点和态度明确(不是中立客观的AI腔) -
细节真实(具体数字、具体场景)
这就是这个工作流的价值。
如何开始搭建自己的工作流?
如果你也想搭建类似的工作流,我的建议是:
第一步:理解核心原理
先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
为什么要两层判断?(避免AI误判) -
为什么要Think Aloud?(协作透明化) -
为什么要强制调研?(信息准确性) -
为什么要选题讨论?(避免方向错误)
第二步:搭建自己的CLAUDE.md
创建规则文档:
-
根目录CLAUDE.md(总纲:协作方式、任务路由、信息搜索规范) -
子文件夹CLAUDE.md(具体流程:公众号写作、视频创作等) -
个人素材库(真实经历、观点、案例) -
风格指南(语言特征、审校checklist)
第三步:积累个人素材
这是降AI味的核心。
把你的真实经历、观点、案例整理出来。
不需要很多,真正值得投喂给AI参考的,其实就那么点。
第四步:迭代优化
每次协作后,反思哪里可以改进。
更新CLAUDE.md,记录迭代。
完善审校机制。
可复制的部分 vs 不可复制的部分
可复制的部分:
-
两层判断机制(任何领域都适用) -
信息搜索规范(确保准确性) -
Think Aloud透明化(增强协作) -
三遍审校机制(降AI味)
不可复制的部分:
-
个人素材库(需要你自己积累) -
风格特征(每个人的风格不同) -
行业知识(需要你自己的专业经验)
所以,如果你想搭建类似的工作流,可以直接复用"可复制的部分",但"不可复制的部分"需要你自己积累。
最后
Claude Code是最好的自动化写作agent。
但前提是,你得给它明确的规则、真实的素材、清晰的反馈。
这个工作流,就是我给它的"规则书"。
而效果?
你看这篇文章,就知道了。
<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