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笔记、腾讯 ima 被甩几条街?NotebookLM 重新定义 AI 知识管理

NotebookLM 是谷歌推出的一款 AI 驱动的笔记与研究助手——用户可以上传文档、网页链接或视频等资料,系统会自动生成摘要、回应提问、制作音频概览,从而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并整理知识。它的月访问量已超过 4,800 万次,且在大规模文档问答中基本实现了无幻觉输出。我认为它是最好的的 AI 知识管理工具。 本文编译自 Jason Spielman,他主导了 NotebookLM 的设计工作,从产品核心使用体验、品牌识别到视觉系统,从实验阶段一路走向正式上线,这是一场从零出发、设计全新品类产品的机会,通过阅读他的心路历程,让我们得以探索新的范式、发明新的界面模式,将此前不存在的产品形态成功落地。

目录如下

  • 问题与需求

  • 早期草图与思考

  • 心智模型

    • 三面板结构
    • 四种布局模式
    • 面板状态
    • 各个面板详解
  • 音频概述

  • 经验与反思

问题与需求

NotebookLM 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 标签页/工具切换过多——也就是在综合想法、阅读、写作时,用户往往要在多个工具、多个标签页之间跳转,导致体验零散、注意力碎片化。NotebookLM 的设计目标:

  • 建立一个用户可以在同一个空间中完成整个创作旅程的平台。

  • 用户从 输入(Inputs) 开始,引入来源资料 → 通过 对话(Chat) 对资料进行澄清、整合 → 最终生成 输出(Outputs) 笔记、学习指南、音频概要等。在输入与输出之间,需要一个对话/交互机制(Chat + 引用)来支撑思考与整合。

  • 在界面设计上:整合阅读、交互、创作三个关键环节,减少用户在工具、标签之间来回切换的摩擦。

问题与需求
问题与需求

早期草图

虽然最终的界面结构如今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也有很多同类产品进行模仿,但事实上它经历了大量迭代(作者透露这些布局实际上经历了约 1000 次迭代 🫡)才能到达此状态,作者自己在飞机上画草图,用完普通纸后转而在餐巾纸上继续绘制。 这种“无限尝试”的过程,正是为了寻找一套既清晰易懂,又贴合用户心智模型的布局。

早期草图
早期草图

心智模型

NotebookLM 的心智模型可概括为:输入 → 对话 → 输出(Inputs → Chat → Outputs),具体步骤:

  • 用户上传或引入“来源”,可能是文档、视频、笔记、网页、书籍等
  • 用户通过聊天对话形式与这些来源交互:提问、澄清、整合信息,同时生成引用
  • 最后将整合的洞见、信息转化成结构化输出(如笔记、学习指南、音频概要)

这一流程为用户在产品中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我在哪个阶段”的感知,同时也让复杂的 AI 交互更直观、更可理解。

输入 → 对话 → 输出
输入 → 对话 → 输出

三面板结构

要在一个工具中真正将“阅读、写作、创作”三者融为一体,是极少见且具有挑战的:因为同时处理阅读、提问、写作很容易让用户觉得混乱,但正好可以借助 AI 降低摩擦。

因此作者设计了一个 响应式面板系统(responsive panel system),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灵活调整,同时在最小尺寸下仍保留对“来源/笔记”的快速访问。

三面板结构
三面板结构

四种布局模式

  1. 标准模式:默认三面板视图,平衡显示来源、对话、笔记输出。
标准模式
标准模式
  1. 阅读 + 对话(Reading + Chat):适用于参照来源资料+生成带引用的回答。
Image 16
Image 16
  1. 对话 + 写作(Chat + Writing):适用于专注于草稿阶段、正在写作和迭代。
图片[7]-Get 笔记、腾讯 ima 被甩几条街?NotebookLM 重新定义 AI 知识管理-AI Spot
  1. 阅读 + 写作(Reading + Writing):在写作时,保持对来源资料可见但收起对话界面。

    图片[8]-Get 笔记、腾讯 ima 被甩几条街?NotebookLM 重新定义 AI 知识管理-AI Spot

面板状态

在设计中考虑不同设备、不同任务下界面如何缩放与变化,各面板会根据用户当前任务动态调整大小与布局,以优化空间利用与操作效率。

  • 面板可以动态缩放,即便空间受限,仍保留来源与笔记的图标访问。
  • 可扩展性是关键原则:随着新功能、新模式加入,底层结构保持稳固而不被破坏。
  • 三大面板如下:
    • 来源面板(Source Panel):用户引入的所有“输入”资料所在。
    • 创作/输出面板(Studio/Output Panel):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空间。
    • Chat 面板(Chat Panel):处于核心位置,负责用户与资料的对话交互。

各个面板详解

来源面板

这是用户旅程的起点 — 所有导入的资料、文档、笔记统统在这里。

所有导入的资料

用户可以快速在这些来源之间跳转,进行标注、引用。

进行标注、引用

创作/输出面板

这里是从“输入”转向“输出”的工作空间。用户在这里编辑、整理、输出内容。

工作空间

如后续推出的 Flashcards、测验、专业报告等功能,也在此面板中扩展。

面板功能扩展

Chat 面板

  • 始终居于核心位置。

  • 在不同模式下的宽度与位置会动态调整,以适应用户的关注焦点与任务。

  • 它是连接来源与输出的桥梁:用户可在此输入问题、让系统引用来源生成答案、再将答案输出为结构化内容。

Chat 面板

最终效果

最终效果
最终效果

音频概述

作者主导设计了音频概述功能,从原型阶段一路到上线。该功能的设计亮点包括引入了“中断(interrupt)”概念:即用户在听音频时也可以插入操作或提问,其价值在于:基于用户自身资料 + 一键生成 + 听觉消费,帮助用户以听觉方式消化自己上传的资料或内容。这个是 让 NotebookLM 破圈的功能,我也是试用这个功能之后开始入坑 NotebookLM 的。

音频概述
音频概述

经验与反思

作者在文末总结了他从这个项目中的一些核心经验与反思:

  1. 与用户共同构建(Build with users, not just for them):不必等待产品“完美”再上线,而是尽早上线,快速迭代,听用户的反馈,例如:例如最初用户强烈希望有内联引用功能,团队便迅速调整优先级去实现。
  2. “内建(Built-in)”而非“贴上去(Bolted-on)”:不是在既有产品上贴上 AI 模块,而是从零设计一个 AI 原生(AI-native)产品,设计目标是将 AI 功能与用户思维流程天然融合,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工具。
  3. 会议是用来做事的,而不只是讨论:团队保持高度协作、快速推进,作者本人是唯一的 UX 设计师,所以每次讨论都必须产生实质成果。
  4. UI 将变得更动态、更具情境敏感性:随着 AI 的引入,界面需要根据上下文主动建议操作、降低用户认知负荷,在 NotebookLM 中,“Chat” 是目前最直观的交互入口,同时界面也要兼顾新体验如 Audio Overviews 的探索。
  5. 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期:当前,“Chat”仍是用户接触 AI 的最自然方式,是传统界面和 AI 新范式之间的锚点。未来的界面设计,需要帮助用户在熟悉感与新体验之间安心过渡。
AI 工作流工具终极对比:Agent Builder vs n8n、dify、coze,该怎么选?
【Dwarkesh Patel 播客】AI 大神 Andrej Karpathy专访|AI 智能体,我们可能还要等十年
解析 Claude Skills:比 MCP 更高效的 AI 应用增强方案!
告别氛围编码!资深开发者都在用的 AI 开发高阶玩法—Vibe Engineering
Claude Sonnet 4.5 完全使用指南:释放顶尖编码模型的全部潜力
AI 编程工具三大产品形态解析:Cloud 模式才是终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