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

牛逼,太牛逼了。 」

 

我敢打赌你们看完这个《史前版·地狱厨房》视频,反应和我一样。

图片[1]-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6位厨师参加美食争霸赛,用远古沧龙的肉做六道菜。

图片[2]-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对,食材就是远古沧龙。

图片[3]-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印度厨师盯上大肠,特意强调不清洗,保留大肠的灵魂。

 

他加入印度香料,再用咖喱炖煮,做出一道《史前轮回咖喱大肠》。

图片[4]-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恐龙评委看到这道屎香四溢,不是,咖喱味浓郁的大肠,气的把印度厨师赶出去。

图片[5]-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下一位是中国上海美食主理人辛西娅,她挑了沧龙脸颊上的肉。

图片[6]-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将肉和黄油、香草放一起低温慢煮,

再烈火宽油,加入大量四川辣椒、香料一起炸,

加入野生鸡油菌和黑松露爆炒。

图片[7]-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挑剔暴躁的恐龙评委尝了一口,瞬间被香懵,都会写华丽丽的小作文了:

图片[8]-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是不是看的正过瘾?

 

这只是《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上)》,欲知后续,去B站追UP主“黄浦江三文鱼”的系列视频。

 

图片[9]-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黄浦江三文鱼”只更新了6期视频,《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上)》这期播放量达712万。

 

为什么这么爆?

 

在视频片头,已揭晓答案:

图片[10]-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是的,他所有视频都是AI制作。

图片[11]-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你看到的,只是一个6分23秒的《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上)》;

 

你看不到的,

是近20万条提示词堆出的脚本,

5个AI模型反复调配的流程,

1000条废片里死磕出的镜头,

和整整两周不间断的打磨。

 

作者“黄浦江三文鱼”27岁,不是AI技术人员,也不是科班导演出身。

 

不过他中学时想做导演,拍过微电影,靠剪辑获奖,即便大学选金融专业,依然用课余自学建模,爱好始终没放下过。

 

但是,坚持爱好的过程里,“黄浦江三文鱼”长期被一个核心痛点卡住:

「有创意,技术跟不上。 」
这种空有想法做不出来的无力感,持续很久。 

直到AI技术不停升级,才真正帮他打通瓶颈,将积累的创意实实在在做出来。

但技术解放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

 

太多人用AI做视频就是输入几个词,等着出片那么简单。

 

其实AI视频不是一键生成,是用提示词“写分镜”。

 

“黄浦江三文鱼”将提示词分为“镜头-场景-角色”,和导演存分镜脚本、剪辑师存特效模板一个道理,只不过他存的,是AI提示词库。

现在,他的提示词库累计20万条,单是一个镜头就有一整页文档。

图片[12]-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制作时最头疼的就是一致性管控。

 

比如角色设定戴手表,之后每个相关提示词都必须重复“左手腕戴黑色皮质表带”。之前就因为漏了这一句话,导致一个镜头少了手表,前面20多个关联镜头穿帮报废。

 

“黄浦江三文鱼”坦言:真正考验你的是“如何让AI听你的话”,而不是拿AI当“自动生成工具”。AI不会自己理解你,要你一字一字耐心讲清楚;AI也不记细节,你得帮它记,你漏掉一个设定,它就偏离一分 。 

他还建立了一套工作流程:用不同模型完成视觉设计、视频片段生成和高清修复。

 

因为不同模型优势不同:有的擅长创意发散,有的执行力强,得用对才能高效。

 

“黄浦江三文鱼”像导演带领一群性格各异的演员,统一调子、同步节奏,才能拍出像样的大片。

 

他回忆,常独守在电脑前,加班的无数个深夜,一遍遍给AI下指令,在成百上千个失败版本里,反复筛选,只为找出一个能用的几秒钟镜头。
图片[13]-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就像这期《把远古沧龙做成六道菜(上)》被拆分成至少75个5秒左右的小镜头,每个镜头都要生成无数个版本,才能挑出最合适的一个。

 

没人陪伴,只靠一股倔劲。

 

废片堆成山,换谁都要疯。

图片[14]-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别误会,“黄浦江三文鱼”的创意,可不是关起门来瞎想的。

 

例如用沧龙做菜,他会查资料、推敲它的肉质更像深海鱼还是大蛇,再决定该‘慢炖’还是‘爆炒’。

 

他坚信越是玩梗、搞笑的创作,底下越得垫着真东西和硬逻辑。

 

只有这样,观众哈哈一笑后,才会咂摸出味道,觉得“这东西真有那么回事儿”。

图片[15]-最狠美食综艺:不用真人拍,完全靠 AI,700 万播放背后是 20 万提示词和 1000 条废片-AI Spot
“黄浦江三文鱼”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发呢?
 

光有创意点子不够,把想法一丝不苟地实现,才是真本事。

 

当AI操作变得更容易,竞争的核心转向谁的耐心更足,谁抠细节更狠。

 
“黄浦江三文鱼”之所以做出特色,正得益于他金融的逻辑、导演的审美与AI工具的融合。
 
在AI时代,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往往能让你找到独特的突破口。

 

AI没有减少对创作者的要求,反而对驾驭工具的能力提出更高标准。它需要清晰的指令、持续的调试和精准的判断。

 

真正做出好内容的人,都在从“会用工具”向“能驾驭工作流”进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