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点】
本文讨论了AI领域的资本运作与潜在泡沫。谷歌工程师指出,连OpenAI这样的大公司也需金融操作来维持估值,显示出AI泡沫即将破裂。OpenAI与AMD和英伟达等企业建立了“股权换订单”的合作关系,吸引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但也引发了对垄断及泡沫风险的警惕。
文中提到,AI行业的合作主要围绕巨额资金的投资与资源重组,然而OpenAI的实际收入与巨额支出之间的落差,导致对市场泡沫的担忧。尽管存在泡沫,许多人认为创新与进步依赖于这种风险。随着投入不断增加,AI公司通过金融工具应对资金压力,各大科技公司今年的AI支出也在迅速增长。
整体而言,虽然泡沫风险存在,但AI行业的未来潜力仍然值得关注,可能会带来重大变革。
【正文】
“连OpenAI这样的头部公司,都要通过各种金融操作来维持估值,AI泡沫突破已经不远了。”一位谷歌工程师如是说道。
在此之前,OpenAI、AMD和英伟达等建立了错综复杂的“股权换订单”的合作关系。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与黄仁勋、苏姿丰、埃里克森等硅谷顶尖流派紧锣密鼓“拥抱”,共同勾勒出一个“硅谷权力格局”的故事,这是极为罕见的画面。
![图片[1]-下单 1 万亿!黄仁勋不信 AI 泡沫,奥特曼需要印钞机-AI Spot](https://www.aispot.com.cn/wp-content/uploads/2025/10/ddfe1e0696type_png_size_1000_175_end.png)
苏姿丰、奥特曼、黄仁勋抱团“重组硅谷”,图片由AI生成
抱团也引来行业注意:包括抱团背后的这种垄断风险,以及数万亿美元投资催生的泡沫。
相比垄断的破坏力,泡沫一旦突破,投资者面对的将是一地鸡毛,类似情节在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中都曾上演。
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各种播客、访谈中现身,为AI布道,大谈AI资本支出的黄仁勋、奥特曼们,启动资本机器,勾勒万亿美元的故事,算不算组团“吹泡泡”?
01“股权换订单”硅谷权力格局
科技工会之间的竞争历来以“人才战”和“专利战”为主,甚至有“交叉值得入股”或“股权订单换”等合作形式,真正意义上的“资源重组”较少。在这方面,近期最受关注的案例,就是OpenAI与AMD达成的战略合作。
根据协议,OpenAI将基于AMD芯片配置总计6GW容量的数据中心,AMD象征性地以0.01美元向OpenAI授予最多近10%的份额。
从资源配置规模来看,1GW数据中心约需50万张GB200/300系列GPU,仅硬件成本已超过200亿美元;6GW总体则对应约300万张GPU,总硬件建设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标准数据中心基础建设及其他运营支出)。
如此确定性的巨额资金订单,市场反应迅速——合作消息官宣后,AMD股价连续三笔交易日累计上涨达43%,市值涨超1000亿美元。
通俗地说,OpenAI、AMD的合作可以理解为“客户向我下订单、我给客户发选项”,堪比篮球场上的“自投自抢”,也有人将其形容为“美国科技内循环”。
![图片[2]-下单 1 万亿!黄仁勋不信 AI 泡沫,奥特曼需要印钞机-AI Spot](https://www.aispot.com.cn/wp-content/uploads/2025/10/5d77e7236dtype_jpeg_size_1000_98_end.jpg)
,这种内部循环反复在英伟达身上多次上演。
阿联酋人,英伟达曾官宣未来十年投资OpenAI总计1000亿美元。更早之前,英伟达还投资了被称为“亲儿子”的美国新兴云厂商CoreWeave。
AMD、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收益,英伟达讲述的故事变成了“我买客户的股权,客户向我下一个订单”。
所以,黄仁勋评价OpenAI与AMD的交易时,用的积分是“惊讶”和“聪明”,但本质上必然都是寄希望于OpenAI这个未来年化收入2000亿美元的潜力客户,源源不断贡献自己。
确定性让老黄屡试不爽,并决定在xAI身上复制粘贴相同剧情。黄仁勋在CNBC的采访中表示:“马斯克参与的,我都想投。”
一位英伟达内部人士谈及上述“内循环”时对作者表示,“大家都想着投出去的钱尽快回来,其实这么运作一下,投出去的钱已经回本了,钱投出去得越多,挣得也越多。”
阿联酋英伟达官宣投OpenAI时,当日收盘也涨近4%,市值涨近1800亿美元。而在“亲子”CoreWeave身上这种“投赚效应”更加明显。
根据8月份英伟达提交的13F文件,其持有CoreWeave约2428万股,持仓市值约39.59亿美元,而在上一个季度,持仓市值为8.97亿美元。
对OpenAI来说,英伟达、AMD并不是“内循环”的终点,奥特曼仍在最新的访谈中预告,未来几个月还有更多类似的合作。
02 有泡沫,但这次可能不一样
AI的完整叙述框架,可归纳为六个层次:能源、算力、中间件、模型、应用、用户。
公众期待OpenAI能够讲述一个聚焦于模型、应用和用户三者联动的、具有增长前景和变革力量的商业故事。
然而,这记载的每一个起点的推进,都是建立在巨额发起之上的。
现实恐怕是,年化收入只有100多亿美元的OpenAI,负担不起这种巨额投入,黄仁勋在采访中也直言不讳:“他们没钱”。“微薄”的收入与前瞻性的战略投入之间的落差,催生了市场对行业泡沫的担忧。
“泡沫确实存在,从当前的产品形态才能看得出来。”一位中国AI创业者表示,在他看来,泡沫集中在应用层,解决了很多创业团队对AI的认知不足,“国内企业的Agent开发招聘思路及JD(职位描述)都不对,很多团队把AI Agent当做独立岗位来招聘,但其实只是针对某些场景的延伸。”
他对作者表示,金融风控开发者需要懂金融业务逻辑,医疗诊断开发者需要懂医学知识体系,而不能是宽泛的“AI代理工程师”。
辉煌凤凰合伙人罗义则判断,泡沫主要表现在二级市场的小公司和一级的中型公司。
他认为,盈利模式不足、缺乏力支撑、仅概念炒作的公司,需加速“深入行业解决问题”,因为“横向通用型问题需求已被大模型能力覆盖”,而头部企业持续募集算资以扩大算力可以靠扩大优势,“算力实打实际转化为了和推理能力”。
关于算力,今年间歇中美之间穿梭的黄仁勋是最积极的布道者,他多次强调,AI正在进入“思考”阶段,预训练、后期训练与推理的每一阶段的算力消耗均呈指数级增长。“它即将增长十亿倍”,黄仁勋最近一次在BG2的博客中表示。
尤其是国庆假期,被称为AI版本TikTok的Sora 2和独立应用上线,5天下载破百万,直接刷新力算需求的上限,奥特曼也发文称用户的生成率远超预期。黄仁勋则在采访中评价生成,“看看所有的视频,这太疯狂了。”
Sora 2 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但 OpenAI 的目标不仅仅是视频生成,从开发者大会上演示的 ChatGPT 看,奥特曼想要一切。
Stratechery创始人本·辛普森在其文章中将现在的OpenAI类比成Windows——它们将进化成一个系统。
![图片[3]-下单 1 万亿!黄仁勋不信 AI 泡沫,奥特曼需要印钞机-AI Spot](https://www.aispot.com.cn/wp-content/uploads/2025/10/476f890e5atype_jpeg_size_960_138_end.jpg)
概念,“死敌”马斯克最初本次收购推特时就曾设想过,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超级App。
现在,ChatGPT将逆向兼容App的一切。用户将在这里直接完成代码编程、视频制作、购物等等,而这样一个App或者说系统,就是算力增长十亿倍的底层逻辑。
关于泡沫的存在,大多数人都不否认,但在泡沫中成长的故事也同样值得肯定。
一位硅谷AI创业者表示,“是泡沫也没什么,自然阶段而已。真正的创业者什么情况下都会行动,(泡沫)是投机者关注的事情。”
罗义则认为,有泡沫,科技才能进步,“这和信贷一样,信心越大,贷款越多。”
“(投资者)肯定会害怕,但所有人都害怕的时候,泡沫就不会破灭。”一位跟踪科技股的投资者谈及泡沫时表示。在他看来,一切都建立在OpenAI和云顶的机器人之上,这个设想在1-3年之内如果不能落地,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沫,现在下面已经把英伟达和AMD绑在了上面,“铁锁连船了,出火烧连营800里。”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伯恩斯坦的一篇研究中也提到,山姆·奥特曼有能力让全球经济倒退现实,但他们仍然强调,他也有机会实现人类踏入梦想乐园,但现在不知道哪一个可能更发生。
在一篇《人工智能泡沫有很多》的文章中,盛宝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分析师Charu Chanana的多头观点进一步强调:“这次的泡沫不一样”。她写道,“尽管英伟达的股价和市值飙升,其估值倍数却有所下降。英伟达的预期市盈率为32倍,低于2022年底的36倍。这并非是疲软的——复苏能力正在追赶股价的增长。”
03不要和资本支出斗
“泡沫就是有收获,但没有订单。”一位长期跟踪中美政策的拐点表示。
因此,在“股权换订单”的这种内循环逻辑下,英伟达、AMD有订单,AI公司能够获得芯片,需求和需求都是存在的,也不存在泡沫。
供给方面,台积电CoWoS月产能比重90万片,英伟达需求量占比其中一半,按照GB200双模设计,理论上2025年可以计算675万张GPU,这个数据和瑞银刚刚上调的年产690万张GPU的参数,基本保持一致。按1GW50万张GPU推算,英伟达2025年GPU产能对应的数据中心产能接近14GW。
需求方面,根据The Information的统计,OpenAI的算力协议超过1万亿美元,按1GW硬件成本200亿美元推算,对应50GW的数据中心硬件需求。
英伟达的年供给量,显然无法满足OpenAI,这还不包括Google、Meta、亚马逊和Anthropic这些明星公司的需求。
“军备竞赛尚未进入高潮,目前只是OpenAI一家打响。”近日科技股投资者表示。
现在,业主们都知道OpenAI和力供应商之间采取了“股权换单”的模式,而对于“钱从哪来”的问题,山姆·奥特曼更早之前在采访中提出算力预告,“不远的未来在OpenAI数据中心建设上的投入预计将达到数万亿美元,我们可以设计出一种非常有趣的新型金融工具,用于为算力相关业务融资。”
潜在的金融工具还包括数据中心REITs——将建成的数据中心资源打造为证券产品,以出售资产权益的形式回笼建设资金。
“甲骨文和OpenAI是资本合作转REITs,”外国人,一位资深从业者说,“(通过)二级代销,是成熟的衍生产品,前景不同于美国的融资环境。”
资金捉襟见肘的OpenAI依赖各种金融工具,资金充足的硅谷大厂普遍上调年度资本支出。
根据相关业绩数据,Meta、Alphabet、亚马逊、微软四家公司整个2025年AI资本支出总计接近3000亿美元,且2026年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预计将超过4000亿美元。
![图片[4]-下单 1 万亿!黄仁勋不信 AI 泡沫,奥特曼需要印钞机-AI Spot](https://www.aispot.com.cn/wp-content/uploads/2025/10/76d9a96085type_jpeg_size_960_106_end.jpg)
关于科技公司资本支出的增长趋势,高盛总经理兼资深交易员鲍比·莫拉维在最新的研究文章中写道,“这种资本发起的浪潮就像一个巨轮,启动和停止都需要时间,绝非一夜之间才能转向。而因此,在未来五年的投资周期中,一个季度的表现几乎是相关紧要的。”
鲍比·莫拉维表示,过去总是强调,别和美联储斗,现在则“不要和资本支出斗”。
泡沫的讨论一直存在,科技公司们仍在不断出牌。
山姆·奥特曼日前在a16z的播客采访中暗示了激进的算力投入,源于下一代模型的潜力。“如果仅仅基于现在的模型,我们不会走得这么远。”奥特曼说。
现在,市场基于一个有思考、推理能力的AI助手,让英伟达到市值冲上4万多亿美元,关于下一代模型到底能做什么,没有人能知道,但如果有一天AI能够攻克癌症、成为核心劳动力、突破生命科学的奇迹,将是一个几千亿美元的故事?
关于AI的增长空间,苹果公司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这家拥有超过20亿活跃用户的分区,还只是刚刚发力。
【新闻来源】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750068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