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797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本文要点】
本文主要讲述了张树新和她创办的瀛海威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她的创业经历与最终遭遇的挫折。
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在 1995 年,北京中关村的广告牌引发了对“信息高速公路”的关注,而瀛海威科教馆成为普通民众体验互联网的首个窗口。
中国互联网之父:文中提到钱天白教授,他是中国互联网的开创者,发送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并为中国互联网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树新的成长经历:张树新从普通家庭成长为大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与聪明才智,逐步走上创业道路,开办了策划公司,并最终接触到互联网。
创办瀛海威:1995 年,张树新创办瀛海威,致力于为中国提供互联网服务,她在当时国内尚处于网络初期阶段的情况下开展了大量业务。
互联网的推广与创新:张树新通过瀛海威,推动了互联网的传播和应用,虽未能盈利,但创造了许多互联网先河,如电子购物和虚拟货币。
遇到挑战与失败:尽管早期发展顺利,张树新在扩展与盈利上面临瓶颈。而随着中国电信等政策的变化,瀛海威的业务模型遭遇危机,最终张树新被公司的董事会迫使辞职。
- 反思与未来:在离开瀛海威后,张树新依然参与其他投资项目,虽然未能重返互联网的巅峰,但她的早期努力为后来的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文章最后总结称,张树新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中的贡献和经历值得尊敬,她虽经历了失败,但也种下了未来发展的“肥料”。
【正文】
1
1995 年的早春,在北京中关村的南大门,树起了一块黑白红三色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 1500 米。
这块牌子竖起来后,最受困扰的是出租车司机们。
因为自诩熟悉北京每条道路的他们,实在搞不清楚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到底何时修建,又通往哪里。
其实就在广告牌指引的 1000 多米处,有家瀛海威科教馆。
这是当时让国人体验上网冲浪的一家科普体验馆,瀛海威,名字“瀛海威”是英文“Internet 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的中文谐音。
瀛海威科教馆以十分便捷的方式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一扇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门。
既然说起信息高速高路,我们不能不提中国互联网之父——钱天白教授,他是中国互联网开天辟地的第一人。
1987 年 9 月 20 日,钱天白教授用英文向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这是中国互联网向世界发出的呱呱坠地的第一记啼声,宣告了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族的一员。
随后数年,唯有钱天白教授和他的一些同事坚持使用电子邮件进行联系和沟通,小心翼翼保存着中国互联网的火种。
1990 年 11 月,钱天白教授向国际域名组织登记注册了中国的顶级域名 CN。
三年之后,中科院租用国际卫星通道首次连接上了美国的网络,网络速度 64K,只挂了一天就断掉,但是已经点燃了中国互联网的星星之火。
1994 年 5 月,钱天白教授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完成了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的设置。
从这一刻,中国才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揭开了中国人使用 Internet 的序幕。
这年,中国的网民数量不到万人,大多为高校、科研机构计算机从业人员。
普通中国人对电脑已经有了稍许的了解,可对 Internet 仍旧是闻所未闻。
此时,30 岁的马云还在努力为自己的海博翻译社拓展新业务;23 岁的马化腾刚进入一家通讯公司做软件工程师;20 岁的刘强东正在人大读书,靠着自学的计算机技术给人做编程,已是小有名气的“校园富豪”。
未来的互联网大佬们还没接触到互联网,属于他们的时代在等一个人悄悄去开启。
这个人就是 31 岁的张树新,两年前她从中科院下海创业,与丈夫姜作贤开了家策划公司。
虽然是位女性,可身为东北大妞的张树新远比其他男性更敢想敢为。
她做过经纪人,倒腾过计算机,也做过寻呼机生意,手上逐渐积累了一些资金。
1994 年年底,她与丈夫姜作贤去了美国。一个偶然的机会,Internet 背后的世界顿时吸引住了她。
从此时起,一片浩瀚的蓝海已经在她脑海里徐徐展开。
2
1963 年 7 月,张树新生于辽宁省抚顺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名钢铁领域的专家。
7 岁的时候,全家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被赶到了抚顺乡下,一家人过得战战兢兢,张树新因为是“狗崽子”更是遭受许多同学的白眼和嘲讽。
1978 年,张树新的父亲终于得到平反。
随着父亲回到抚顺钢厂研究所工作,15 岁的张树新终于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不再被人欺凌。
虽然是理工科背景,可她的父亲却对古典文化十分熟稔。无论带着女儿去哪里游玩,他都能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说娓娓道来。
父亲渊博的知识也深深感染着张树新,她从小就酷爱读书。
张树新在中学时读到了作家叶永烈写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故事中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激发了她献身科学事业的想法。
1981 年,17 岁的张树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安徽合肥的中科大应用化学系,这是她的志愿,也是父亲的建议。
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的待遇,可父亲依旧对事业充满热爱,迫切希望女儿能接班,和他一样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之中。
张树新虽然学的是理工科,却偏爱文学,曾担任中科大诗社社长。
张树新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书呆子”,她思维活跃,做事果断,曾是中科大首位女学生会主席,可见个人能力之强。
业余时间,她不喜欢看专业书,却酷爱读科幻小说,几乎看完了所有能找到的中外科幻小说。
而在漫长的从抚顺到合肥的途中,她经常与共同乘坐京九线去山东大学读书的高中同学姜作贤彼此结伴。
开学一起去,放假一起回,一来二去俩人成了恋人,谈了四年的异地恋。
1986 年,可能是对未来有着异于常人的憧憬,也可能是实在受不了四年的相思之苦,大学毕业后的张树新和姜作贤刚毕业就结婚生子,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
因为姜作贤此时在北京已经有了工作,张树新“夫唱妻随”放弃了原先的工作分配,举家迁居到了首都。
等女儿稍大点后,张树新在《中国科学报》找到了一份记者的工作。
三年时间,张树新从记者部、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一路干到总编室,几乎将报社所有岗位都干了一遍。
结果发现一份周更的报纸,80 个人一起做,其实 3 个人就能完成全部工作量。
这个发现让她很沮丧,也很焦躁不安。
1989 年,凭借一手好文笔,张树新被借调到中科院企业局,负责写企业战略方面的报告。
那是一个空气里到处飘散着情怀的年代,张树新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业界精英,大家都满腔热情渴望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惜都没什么具体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推进,知识分子也不再避讳市场,每天聊的都是如何把科技成果产业化,讨论的是为何中国“没有自己的 AT&T”和“贝尔实验室”这样的现实话题。
正因如此,当时中科院也决定成立自己的“三产”公司,希望能力突出的张树新来接手。
在继续给单位打工还是自己创业之间,张树新犹豫了许久。
直到有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市场经济正式被提出后,张树新下定决心还是自己干。
1992 年 6 月,29 岁的张树新离开中科院开始创业,开办了自己的“天树策划”。
3
自己干的原因很简单,市场经济开放了,赚的钱都是自己的。
说是策划公司,张树新其实就是凭借曾经的人脉帮企业牵线搭桥跑项目,联系中科院、计委、电子部等无比熟悉的部门。
其他人跑项目要 30 万,她只收 20 万,扣去成本,还能赚 10 万。
不仅跑项目,她还兼职做策划人。
因某首歌被禁演的“摇滚之父”崔健无奈赋闲在家时,他的经纪人找张树新求助,她一句“人家不让你商演,你就义演”的建议,让崔健顺利重返舞台。
一时间,北京的演艺圈也将张树新视为无所不能的经纪人,邀约不断。
而丈夫姜作贤也在同时期下海,靠着做寻呼机的业务赚了上千万。
钱是赚了不少,可张树新有些迷茫,总觉得中国市场还缺乏某种活力,大家似乎都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瞎扑腾。
正是她接触到了互联网,才明白中国市场缺的是什么。
中国此时的市场缺的是一种能真正在平等、公正的环境里进行交流甚至贸易往来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就来自新兴的互联网。
张树新接触互联网纯属偶然。
1994 年底,因为一个黄掉的大项目,有些郁闷的夫妇俩去美国洛杉矶散心。
闲极无聊时,她就给酒店里在美国的一个同学打了电话。
谁知挂了电话没多久,她接到了三十多通电话,全部是在美国的大学同学。
张树新很惊喜,问对方怎么知道她来了美国。
对方给了她一个 BBS 网址,原来之前的同学刚刚在上面发布了她来美国的消息。
此事给了张树新很大触动,她接下来哪里也没去,在认认真真研究了 Internet 到底是怎么回事后,大为震撼。
她忽然意识到这就是早年读过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勾勒的“未来世界”,也是自己一直寻找的机会。
1995 年 5 月,张树新拿出全部资金创办了“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为中国互联网搭建了历史舞台。
此时的中国互联网还是一片荒芜,张树新希望通过自己的耕耘搭建出一个全新世界。
既然是荒地,那就要想办法开垦播种。
和后来的互联网大佬只要有创意,动动鼠标就能开启创业之路不同。
张树新面对的是一无所有的状态,她单枪匹马申请服务器、建网站、做内容,再到开办体验馆,在贫瘠的土地上硬生生建起了一座城池。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互联网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建起了瀛海威科教馆,让人体验到上网冲浪的乐趣。
网络没有足够内容,张树新开办了瀛海威时空的网站,开设了 BBS 及电商等版块。
张树新还通过自己的网站无偿为中国科技馆提供“中国大众化信息高速公路”展区;与北京图书馆合作,首创国内网上书目查询业务;甚至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还帮中国新闻媒体搭建了亚特兰大至北京的信息通道……
干这些事都是要砸钱的,特别是在互联网还没普及的情况下。
张树新为了新事业花费数千万元,光树立一个“信息高速公路”的广告牌就花了 18 万,全部是自己的积蓄。
正是通过瀛海威,从大学教授到普通大学生,后来的无数中国精英和大佬们才接触到了互联网这个神奇的世界。
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瀛海威网站,那也是耀眼到令人炫目。
张树新开发的“瀛海威时空”俨然已是个门类齐全的网站类型,从“BBS”“邮箱”到“咖啡屋”“游戏城”,人们可以发帖,发邮件,玩游戏,还能自由在网络世界遨游。
瀛海威最初的主营是 ISP 业务,也就是帮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与信息业务的运营商。
也就是说,想要上网,就得付费注册瀛海威的账户;想用到互联网所有功能,就必须用“瀛海威时空”。
其实,只是单纯做好运营商这个服务,张树新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的互联网首富。
在年均收入还不到 1000 元的年代,瀛海威上网账号年费是 1000 元,就这样还很多人抢着申请。
因为互联网带来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巨大了,每个人都渴望在网络世界探寻一番。
而张树新的“野心”不止于此。
4
1995 年底,因为张树新已经是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大姐大”,有意在互联网世界扑腾一把的马云四处托关系总算见到了张树新。
百忙之中的张树新和马云就聊了半小时。
聊完出来后,好友问马云有什么收获?
马云想了想说:“互联网有希望,但希望一定不在她身上;就算要死,瀛海威一定比我们先死。”
这话在三年后一语成谶。
据说,张树新和马云聊到中国互联网发展,她的愿望是先普及大众,然后再接触企业。而马云的想法恰恰相反。
这并不能说明马云和张树新理念到底谁对谁错,只能说光有想法不行,还得看时势和机遇,而马云显然更有远见一点。
张树新显然不会将这个长相奇异的年轻人说的话放在心上,她的瀛海威正如日中天,已经有很多风投机构纷至沓来。
1996 年 10 月,国家经贸委属下的中兴发正式参股瀛海威,使瀛海威的注册资本增加到 8000 万元。张树新夫妇占 26.5 % 的股份。
中兴发总裁梁冶萍出任瀛海威董事长,张树新仍然留任总经理。
此时,33 岁的张树新已经是身价上千万的女富豪,更成为媒体热捧的“中国互联网第一人”。
这一年,麻省理工教授尼葛洛庞帝出版了《数字化生存》一书。
随着该书翻译到中国出版,引发了无数人对互联网世界的向往。
1997 年初,瀛海威已经在上海、广州等 8 个中心城市开设分站,形成了全国性的主干网站,线上收入达到了 110 万。
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次公布了中国网民数量:62 万。
张树新也意气风发地对外宣称,瀛海威在未来 3 年总投资额将达到 5 个亿。
颇有远见的张树新甚至向一直合作的联想建议,在联想电脑上装调制解调器,将联想“1+1”做成联想“1+NET”。
可联想得杨元庆有些不耐烦,反问道:“我卖电脑就卖电脑,为什么还要装网络呢?”
没办法,普及互联网的事情靠不了别人,还是得自己来。
为了进一步宣传瀛海威和互联网概念,张树新出巨资请来了尼葛洛庞帝这尊互联网“大神”到中国演讲。
在瀛海威特意租借的 1000 米豪华演讲厅中,张树新特意请来的行业专家、学者欢聚一堂,人人都想一睹“庞大神”的风采。
谁知由于庞帝语速很快,加上许多专业性的术语,张树新请来的同声翻译慌了,翻译得磕磕绊绊,让在场所有人不满。
就在这时,台下有个瘦高的年轻人自告奋勇要为庞帝当翻译,而庞帝也欣然点头。
他就是 33 岁的张朝阳,也是尼葛洛庞帝的学生,这次就是他陪同对方来华演讲。
之前他刚刚拿到庞帝的 22 万美元的投资,回国开办了一家名为爱特信的网站。
要说还是师徒二人更为默契,张朝阳的翻译不仅清晰简练,还善用中国俗语进行解释,台上台下欢声一片。
正是这次偶然事件,张朝阳一分钱没花就成为当天仅次于庞帝的“闪亮人物”。以至于后来他创业拜会一些行业专家,对方都点头说:“哦,我记得,原来是你啊。”
张树新找来尼葛洛庞帝做背书,是因为自己说出那句“未来投资 5 个亿”心里有些发虚,因为瀛海威其实没那么赚钱,只是“过路财神”。
张树新对那时的瀛海威境况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本来是要卖面包的,后来我们要从种麦子做起。而卖面包的利润却无法负担种麦子的成本。”
瀛海威虽然是 ISP 运营商,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可限于那时的条件,用户必须通过电话拨号上网,浏览网页只能通过中国电信的主干网。
用户上网浏览时间可都是按电话费计算,这部分费用也自然由中国电信收取。虽说瀛海威收取了年费,可实际拿到手的费用还不抵交给中国电信主干网使用费多。
同时由于此时国内没啥好逛的内容,用户基本都是浏览国外站点,算下来是又一笔不菲的费用。
这样算算,瀛海威想靠 ISP 端保持盈利几乎不可能。
而此时,张树新之前对于瀛海威的盲目乐观,使得她在决策上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了灭顶之灾。
5
瀛海威虽说给中国网民带来了互联网的曙光,但是同时也因利益竖起了一道壁垒。
从创立开始,张树新就规定网民上网必须通过瀛海威的专用软件登录上网,可问题是这个软件不仅登录慢,还经常掉线,而这个问题居然始终得不到解决。
不仅如此,号称“互联网指路明灯”的瀛海威不晓得为何使用了一套与互联网 TCP/IP 完全不同的通讯规则,使得国际标准游览器 NETCAPE 和 IE 居然在瀛海威的软件里不能使用。
这就让网民极为不爽,觉得自己交了那么多钱,可上网还要多此一举用你的软件登录,体验又极差,这不是坑人么?
甚至在瀛海威的网站上,一些版块办着办着就突然毫无征兆消失了,又惹得网民疯狂吐槽。
就像当年张树新和马云讨论的那样,瀛海威虽然是面向普通大众的网站,实际内容却既不考虑网民,也没能讨好企业,网站成了“四不像”。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张树新有些焦躁的内心,她太想让瀛海威凭借多元化快速盈利了。
为了盈利,张树新可谓绞尽脑汁,也确实开创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许多先河。
比如在电商都还没有概念的时候,她就在瀛海威上添加电子购物版块,甚至还设计了中国最早的虚拟货币“信用点”。
而做过记者的她也注意到上网的人很喜欢看新闻,由此又开设了名叫“新闻夜总汇”的版块,汇集了当天各大主流报纸的内容,实际就是后来新浪等门户网站的雏形。
可这些限于当时的政策和环境,要么难以实现,要么根本没有变现的机会。
不过,瀛海威这些创举并非毫无意义,正是这些尝试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创业者,播撒下了中国互联网创业的星星之火。
为了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张树新又接连出了很多令员工都很费解的指定。
张树新通过数据看到游戏的魔力,下令让游戏部门负责人将游戏利润目标定在 1000 万元,甚至还要求 3 个月内必须拿出 10 个高水准的游戏软件。
负责人很崩溃,因为既不知道这个 1000 万的目标究竟怎么测算出来的,哪怕全部网民都来玩游戏,这个目标也实现不了。
同时参考当时主流游戏《帝国时代》,美国人做这款游戏耗费了 3 年,而张树新给的时间连个简单的页面游戏都难以实现。
游戏组反馈多次后,利润目标终于改了,变成了 1200 万……
为了鼓舞士气,张继新不停宣扬瀛海威宏伟规划和目标,可员工听着有气无力,因为已经两个多月没拿到工资了。
在张继新盲目计划的指引下,瀛海威丧失了向雅虎式的门户类网站转型的机会,也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好时机,以至于媒体对她的描述是“在大雾中领跑”。
内部问题还没彻底解决,张树新又提出一个实在过于超前和大胆的想法。
6
由于 ISP 业务大部分费用被中国电信拿走,张树新始终寻思着能不能自建一个全国 Internet 交换中心,以独立的物理连接方式直接踢掉中国电信部门。
本来还只是个小小的想法,可等中兴发巨额资金以及更多资本介入后,张树新胆“肥”了,觉得不是说“市场放开”嘛,索性就干吧。
这样的想法实在不能说张树新错了,因为她也是被逼的。
不过,可想而知中国电信及相关部门知晓了张树新的想法和动作后,十分火大,甚至以直接断网相威胁。
“胳膊扭不过大腿”的张树新很快就醒悟过来,赶紧向组织表态“自己太幼稚”。
1997 年,嗅觉敏锐的张树新为了配合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召开,耗费重金在瀛海威上搞了个《网上中国》大型主题信息活动。
只可惜这样的举动既刻意又草率,特别是《网上延安》主题中居然直接盗用了其他网站图片,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招致媒体和网民的普遍不满。
更为致命的是中国电信新铺设的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彻底抛弃了瀛海威专用的上网模式。
时机没到的时候,风大了也未必是好事。
一阵东风能让猪飞起来,另一阵北风也可能将半生基业瞬间倾覆荡平。
1998 年,瀛海威宣布收入 1.4 亿,可实际收入只有 900 多万。
巨亏加连续的负面新闻,背后的资本坐不住了,董事会一纸“休书”将张树新赶出了瀛海威。
35 岁的张树新彻底傻了眼,由于不懂股权,之前拿的那些钱其实都是收购款,公司控制权早就落入他人手中,自己到头来只是个啥都不是的“高级打工仔”而已。
随着张树新的离开,瀛海威的人也走了大半,仅剩一个空壳。
没有了张树新的瀛海威自此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世界的一份“标本”,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离去后的张树新又创办了联合运通投资,隐身幕后。
这一年,也正是中国互联网黄金时代的爆发期。
张朝阳将自己的爱特信更名为搜狐,宣布进军门户网站,成为中国互联网最闪亮的明星。
丁磊将网易从搜索引擎转型为门户网站,提出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口号。
王志东的新浪也在这年成立,加入到互联网门户网站的行列。
马化腾和好友在深圳注册成立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刘强东在北京创办了京东,在中关村卖光碟和刻录机。
马云虽然刚刚经历了创业失败,可他和团队在北京某个小酒馆喝完后决定回杭州继续创业。
中国网民数量在这一年突破 200 万,各大门户网站宣布免费使用,互联网大潮已经势不可挡。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今天,58 岁的张树新其实过得很潇洒,早年创办的联合运通以及参与的其他投资项目已经帮她再次实现了财务自由。
闲暇时,她依旧会和丈夫姜作贤周游世界,或者和圈内好友谈天说地。
张树新创立瀛海威从无到有,从辉煌到落幕,正如北大的胡泳教授所说:“张树新在瀛海威的失败,在于她做了太多不应该是由商业公司承担的事情。”
或许也像张树新后来的反思:自己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件正确的事情。
对于这位中国互联网世界的创立者,我们理应表示尊敬。
她曾经种下的这棵参天大树,虽然最终倒下,却给整片土地提供了肥料。
【新闻来源】风声岛